基督徒在地上应该如何生活?【圣经伦理学 #1】

基督徒在地上应该如何生活?

The Doctrine of the Christian Life
By John Frame


第一部分 介绍性说明 INTRODUCTORY CONSIDERATIONS

第一章 导论

基督徒的生活是一段丰富的旅程。

Frame 试图在本书中将基督徒的生活描述为:活在上帝的律法下、活在上帝所造的世界中、活在上帝面前。

那些读过Frame其他著作的读者会认识到,这三重关系对应着他所称的规范性、情境性和存在性视角 normative, situational, and existential)。

他会在本书中不断使用这三角结构,帮助我们来理解这个课题。


在开始之前,我们要先问几个重要的问题。


1. 为什么要学习伦理学?

至少有以下几个理由:

【约14:21】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,这人就是爱我的

耶稣的仆人是那些遵守祂诫命的人


耶稣多次告诉我们:你们若爱我,就必遵守我的命令(约翰福音14:15)。

耶稣的新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;我怎样爱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相爱(约翰福音13:34)。

应该成为教会的标志,把教会与世界区别开来: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,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(约翰福音13:35)。

这并不是说我们因行为、顺服或遵守诫命而得救,而是说如果我们想成为耶稣的门徒,就必须致力于行善。

我们的爱要透过行为表达出来。

但是,如果我们要致力于行善,那我们就必须首先知道哪些行为是善的,哪些是恶的。

因此,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伦理学。


圣经的一个目的是促进伦理行为。

提摩太后书3:16-17中熟悉的经文说: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,于教训、督责、使人归正、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,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,预备行各样的善事。

神默示了圣经的话语,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义中得到训练,使我们能预备好行各样的善事。

(这个就跟伦理有关,我们要怎么行)


当然,圣经还有其他目的。

许多人强调圣经见证基督。

但圣经呈现的基督是那位使我们成为世界的光的那一位。

因此,圣经中有大量内容是定义和激励我们的善行。


从某种意义上说,圣经的一切都是伦理性的。

即使圣经阐述教义命题,它也是作为应该被相信的命题来呈现的。

这种应该是伦理上的要求。

圣经的所有内容的确都应该被相信并付诸行动。

整本圣经都是伦理学。

当然,圣经不仅仅是伦理学,它也是叙事文学。

要理解救赎的历史,我们必须参考圣经中的所有内容。

因此,整本圣经既是叙事文学,也是伦理学。

同样,整本圣经也是教义真理、智慧、福音,是护教等。

但是,除非我们理解圣经的伦理,不然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圣经。


Frame在他的另一本书《Th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》中说过类似的话:

什么是神学?

神学就是神的话语在人的手中运用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学问

任何对圣经的研究或教导,都是在试图回答人的问题,满足人的需要。

这些问题或许有时会比较理论性(例如,在第六诫命中,一词的含义是什么?),

也可能相对实践化(例如,我什么时候应该为我垂死的父亲撤除life support?拔掉氧气罩)。

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实践性的,因为它们涉及人的问题和需要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所有的神学都与伦理相关。

伦理学的研究对我们向世界作见证具有极大的重要性。


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非常关注伦理的时代。

每天,新闻媒体都会带来有关战争与和平、环境、政府权力、堕胎和安乐死、基因研究等问题的讨论。

许多人似乎对这些伦理问题认为自己有很确定的答案。

但是当你深入探究他们的立场时,你会发现他们的信念往往仅仅建立在党派共识或个人感觉之上。

而圣经却为我们提供了伦理判断的基础。

这个基础就是:那位永活的真神的启示。

因此,伦理问题的讨论为基督徒见证敞开了一道广阔的门。

与讨论神是否存在相比,人们更愿意讨论伦理问题。

今天,哲学并不能让许多人感兴趣,很多人甚至不愿听到个人见证和简单的福音。

但他们确实关心什么是对,什么是错。

因此,能够清晰地谈论伦理的基督徒,在护教和传福音上有很大的优势。


今天,的确有许多人不愿听到这样的见证。

他们认为基督教是一种宗教立场,因此不应该在公共场合讨论。

但这种观点完全不合理的。

为什么宗教立场要被排除在讨论之外,尤其是当世俗立场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伦理判断基础时?

Frame会在书中指出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思想潮流已经破产,因为他已经公开承认无法提供区分对错的基础。(后现代)

我相信今天有许多人渴望得到答案,愿意甚至审视宗教立场来寻找这些答案。


Frame还将论证,所有的伦理学都是宗教性的,即使它们极力试图表现为世俗的。

最终,所有的伦理学都预设了终极价值。

这要求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忠诚,要求献身,并支配一切思想。

这种忠诚与宗教献身并无区别,即使它不涉及礼仪性实践。

因此,宗教伦理和世俗伦理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。

如果你用这种界线来决定谁有资格参与伦理对话是武断的。


但比谈论伦理更重要的是能够践行伦理。

这对于我们向世界作见证尤为重要。

人们看我们如何生活

即使不善言辞的基督徒,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行动对他人产生重大影响。

耶稣评论了我们的善行对见证的重要性:

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,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,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(马太福音5:16)。


2. 我们的伦理会不会有偏见?

在开始我们的研究之前,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。

我们每个人在研究的时候都会倾向于某些结论,我们无法保持中立。

但我们应该有意识地,甚至批判性地对待我们的偏见。

有些人进入伦理学领域,是为了消除律法主义。

也许他们成长于一个对孩子们施加各种规则的教会,而他们对此并不喜欢。

所以作为伦理学家,他们想强调个人在决策中的自由。

另一些人则对社会的道德衰退感到厌恶,他们也可能对圣经的严谨性和门徒生活的高代价印象深刻。

他们被吸引到一种不妥协于世俗的伦理观上,这是一种严格的纪律和自我控制的伦理。


我们往往将第一种伦理描述为自由派,而第二种为保守派。

多年来,伦理学家们往往分为保守派和自由派。

例如,在古代犹太教中,有沙买学派Shammai(保守)和希列学派 Hillel(自由)。

天主教中也有耶稣会Jesuits(自由)和詹森主义者Jansenists(保守)。

自由派倾向于在道德律中寻找漏洞,试图为表面上的罪辩解。

而保守派倾向于苛刻和严厉。


在本书中,Frame敦促读者不要偏向任何一方。

基督教伦理的重点不是尽可能地自由或保守,而是尽可能地符合圣经。

因此,本书在某些问题上(如敬拜、克隆、正义战争、赌博、欺骗)可能看起来比大多数观点更自由,而在其他问题上(如安息日、女性角色、干细胞研究)则显得更为保守。

神的话有一种让我们意外的方式,它不会去符合我们所预设的类别。

耶稣斥责了保守的法利赛人和自由的撒都该人;

保罗责备了律法主义者和反律法主义者。

理解神的旨意很少意味着,要完全与某种流行意识形态保持一致。

我们需要作为群体的一部分来思考,倾听弟兄姐妹的声音,但我们也需要有勇气在神的话引导我们时,从人群中走出来。


因此,在本书中,Frame将会做出一些细致的区分,正如神学家通常会做的。

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博取细致和深刻的名声,而只是为了跟随圣经。

我的目标是跟随圣经的教导,不多走一步,沿着它的道路前行,不偏左也不偏右。

我相信神的灵会帮助我们穿针引线,帮助我们找到圣经的道路,即使它狭窄且少有人走。

愿神与我们同在,引导我们按照神的话语的光行走。
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信仰问题解答:基督徒会说方言,会用方言祷告才算得救?

约翰麦克阿瑟牧师写给加州州长的一封呼吁悔改的公开信!

十诫到底在说些什么?加尔文如何解释十诫?

什么是基督教的世界观?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世界观吗?